车轮上的百年传奇:为啥法国有环法自行车赛,中国却难造“环华”
这“环中”有多难其实从小哥这也窥见一斑了吧?
法国人办环法赛跟切黄油似的顺手: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,东西南北最远距离撑死1600公里,赛道设计能把平原、丘陵、山地打包成“地理全家桶”。
咱这儿光是青海省就72万平方公里,比法国还大一圈。网友拿着计算器算了半天:环法3500公里跑23天,按比例放大到环中国得蹬两万七千多公里(相当于沿着G219、G331和G228三条国道绕中国边境线一圈),运动员得在车上跨两个春节。
再说一个,法国赛道顶多是阿尔卑斯山给运动员上上强度,咱这儿青藏高原随便一个垭口海拔就超5000米,新藏线219国道号称“死人沟”,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连骆驼都犯怵。
2013年全运会公路赛上,天津选手毕文辉过弯时连人带车冲下悬崖,幸亏被树枝卡住才捡回条命。
真要搞环中国自行车赛,组委会怕是要给每位选手配个急救包、氧气瓶,过年吃的速冻饺子,外加一本《荒野求生指南》,还得培训在东北老林子里遇见狼该怎么办,在西藏遇见棕熊该咋整。
法国人把自行车骑出了哲学味儿,跟荷兰似的,法国人也特别喜欢蹬自行车,巴黎街头穿西装蹬单车的银行家,普罗旺斯乡间戴草帽骑老式车的农夫,那都是活体风景明信片。
人家1903年办第一届环法时,汽车还没普及呢,自行车就是那个时代的“高铁”,都成符号了。反观咱这儿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满大街“二八大杠”,那是结婚三大件之一,承载着老百姓过日子的实在需求,现在人开车,骑电动车的人比比皆是,谁愿意费大劲蹬车出行?
这种基因差异直接影响了赛事的传播和展开,环法能吸引35亿电视观众,是因为法国人真把比赛当连续剧追:老大爷端着红酒在村口等车队经过,小姑娘举着偶像名字的牌子站山坡上喊破喉咙。
咱这儿早年搞环青海湖赛,牧民们围观时最常问的是:“费这么大劲,蹬这么远,你们是图啥啊?奖金还没有两头牦牛多吧?”
直到现在,国内职业车手想出国比赛还得跟省队打报告,毕竟体制内培养的苗子得先紧着全运会、亚运会。
看环法赛那阵仗,22支车队背后站着的不是电信巨头就是能源大亨,天空车队一年的开销够买艘游艇。
人家百年老店早把商业模式玩明白了:沿途城镇争着当赛段主办方,光是旅游收入就能回本;电视台直播权卖得比电视剧还贵(都快媲美UFC了);路边卖奶酪的老太太都能蹭热度搞限量款,当地人数钱儿数的唾沫都不够用了。
咱这儿也不是没努力过,15年钱搞的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,从西安一路蹬到天津,火花儿都蹬出来了,光协调五省一直辖市就差点把组委会跑断腿。
后来人们学精了,2017年直接把环法中国赛搬来,在望城、怀柔搞绕圈赛,可观众总觉得不过瘾:“这不就跟把满汉全席改成快餐似的?” 别看环法那些商人哇哇砸钱,可真的到了中国想拉商业赞助?真是困难他妈给困难开门——困难到家了!
国内企业宁可砸钱请大牌明星代言电动车、保健品啥的,也不愿赞助个自行车队,害怕扔出去的钱连个水漂声都听不着。
别看现在“环中国”还是个梗,青海湖边的突围战已经开始打得风生水起了。环青海湖赛从牧民看热闹发展到22支国际车队参赛,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成了国内最高海拔赛道。
网友也借机大开脑洞:有人提议搞新能源车环华拉力赛,“让电动车在青藏高原上测续航,比实验室数据刺激多了!”
环中国自行车赛这事吧,真急不得。法国人用一百年把环法磨成了文化名片,咱这自行车王国转型运动强国,既得靠计成这样的拓荒者——这哥们2014年成为首个完成环法的中国人(绝对的狠人!),虽然总排名164位(当年参赛选手共198人),但给德国队友当副将挡风的本事一流;也得靠老百姓把骑行从通勤手段变成生活方式。
哪天大爷大妈们不跳广场舞改追自行车赛了,鬼火少年不在鬼火,改骑自行车了,那我局的“环华”这事自然水到渠成了。你们说呢?
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